2011/2/22

You are what you think。微光城市


我想起電影「微光城市」,那是去年背痛的睡不著的夜裡看的電影,我非常喜歡。


劇情描述因為地球的地表已經被破壞的無法居住,當時最頂尖的專家們打造了一座位於地底深處的城市,使用巨大的發電機維持著整個城市的運轉,延續人類生命。但發電機有使用年限,他們留下了一只倒數計時的箱子,讓大家能夠在多年後,發電機的壽命告罄之際,能夠逃脫地底回到地表。


問題是,這只箱子在某一任的市長來不及交接而亡故也隨著失傳,劇情就從發電機即將完蛋,而現任市長又貪腐不顧市民的死活當中展開。


電影中的男女主角相信,還有外面的世界,可是這是禁忌的話題。沒有人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,離開地底城市是犯法的。電影打造了一座迷人的地底城市,地底人仰賴的光線是懸掛在天頂數萬顆不計其數的燈泡,而源源不絕的電力來源就是城市的核心:巨大發電機。


每個人在地底城都有自己的職業、工作,男主角夢想的工作就是進入發電廠維修問題頻頻的發電機,延長地底城市的壽命;不過事與願違,男主角並沒有得到那份工作,更糟的是,成為下水道的維修工人。另外一方面,女主角一直夢想成為「信差」,她也如願以償的得到這份工作,卻也漸漸發現市長的貪腐以及這個城市的巨大秘密:倒數計時的箱子。


埋藏在下水道當中的秘密與倒數計時的箱子,可以拯救整個城市。


我並不是要討論這個奇幻故事小說與電影改編差別的幅度,而是關於男女主角的態度:You are what you think.

這主題在許多的電影、小說當中不斷的被當成主軸,套用不同的框架、敘事,不斷的一說再說。我們經常感到失落也是因為所夢想、憧憬的,與所感知的現實有落差,那樣的落差不時打擊我們,最後很有可能不再想像,不敢想像。


我們很有可能都是「微光城市」當中那位男主角,想要的跟實際上得到的不同。也有可能是女主角,她得到的是她「想要」的工作,可是卻發現實際執行這份工作卻有著超過她預期的「殘酷現實」於其中。


2010,我義無反顧的結束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,也完成了跟朋友到國外自助旅行的心願,看似一切都在「正向」轉變當中。現在這份工作於去年的11/22到任,一直到2/22號剛剛好滿三個月,我覺得疲倦。


上星期天認識新朋友,他是好朋友的朋友,早有加入他的臉書以及福利課,卻始終沒能見上一面好好聊聊。閒聊之間發現他也是轉換產業,遂問:轉換產業的初期的陣痛期如何?他提及得花非常多的時間在摸索,重新學習,他提及最好是要有系統的、有流程、有步驟的教導。


小廣告公司,沒有太多的包袱,相對來說,也沒有太多的經驗。沒有人可以給我有系統、有流程、有步驟的經驗以及學習。現在手頭上的案子多為「第一次」,沒有頭緒、概念、想法,又自己是這個行業的新手,常常會做到「卡住」,不知道應該要怎麼樣解決問題。沒有什麼有力人士可以幫忙解決,像是在黑暗中摸索。


我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極限,雖然有心想要化解這一切的問題,但是疲倦感以及不斷的有事情插入的被打擾感,讓我有點不堪其擾。老實說,我是有逃避心態,事情能拖就拖,能延就延,不想要面對的鴕鳥心態。


或許是轉換跑道時,悄悄的在心中預設:希望不要跟過去的工作一樣,要搞的很晚才能下班,很多事情得往自己的身上攬......。不過卻有點事與願違,當我越進入狀況,越發現工作環節上需要好多好多的「眉角」。想要解決問題就得逼自己去面對這些,就又會陷入「搞的很晚」的工作情況。


那天有人在MSN上問我:怎麼你到台北還是跟台中一樣工作忙碌,甚至還有更忙的趨勢?那個當下我無言以對。(深夜趕預算表以及提案PPT的時候)


也許也會有人提出相反意見:你也可以早點下班阿,一定是你的工作效率很差!?


倘若我還是從事原本的工作,因為三年的訓練會有比較好的工作效率,但,隔行如隔山,需要花更多的時間來思考應該要怎麼做,還會遇到突發的狀況,應該怎麼解決。這中間,主管還不時加入其他的業務,工作份量溢增。我還在摸索新產業,又需要以較資深人員的身分去帶領兩名同事,跟其他的同事做工作分配與溝通......


力不從心。自我懷疑。


我產生了跟過去一樣的疑惑:我真的能夠做好這些嗎?現在這樣的工作內容就是我想要的嗎?做完了這些我能夠如何?我在這個產業這個工作裡頭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?我是不是需要微調?我是不是需要跟誰溝通一下呢?


這些問題不斷的自我繁殖與增生,在我腦海當中盤旋,以致於我最近無法閱讀、書寫、放寬心,給自己很大的壓力。


我總是告訴自己,沒有做不到的事,只有做不到的人,可是我想要問問我自己:我到底要做什麼?我相信什麼?我為什麼開心?我為什麼有成就感?


微光城市的故事裡頭,有著即使即使事與願違,把握當下也會看見機會與發現不同;我說服自己,轉變的過程一定會有障礙、阻礙、負面能量,撐一下就過去了。


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。



沒有留言: